
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近日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,三大行公布了2017年业绩。工商银行以2875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,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也不示弱,分别实现净利润2436亿元、1931亿元。
三家银行合计实现净利润7242亿元,相当于河北唐山一年的GDP,能够全款买下经营了30年的万达集团。
7242亿元,按一年365天计算,三大银行合计每天净赚约20亿元。于是,有一种说法认为,在中国,最赚钱的莫过于银行业。事实上,银行业是最赚钱的行业吗?银行业净利润总额高是否合理?
>>数据
银行业是最赚钱的行业吗?
先来看净利润总额。2017年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净利润均破2000亿元。互联网巨头腾讯,2017年净利润715亿元,相当于工商银行的四分之一。中国500强企业排名靠前的“两桶油”,中石化、中石油2017年净利润分别为511亿元和228亿元。也就说,从利润总额上来说,银行业净利润确实较高。

再来看资本回报率。2017年,工商银行、建设银行、农业银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.14%、1.13%和0.95%,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.35%、14.80%和14.57%。在众多行业中,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并非第一。
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,银行业利润总额高是事实,但从资本收益率的角度看,银行并不能算最赚钱的行业,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银行业赚钱。但他也强调,银行业盈利能力增强本身是件好事。以工行为例,大部分利润,最后以税收、分红等方式贡献国家,回报社会。应该说,每个人都可能从银行的利润中获益。
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此持不同观点,他认为,中国银行业总体上利润偏高,无论是从利润总额角度看,还是资本收益率角度看。
>>探因
中国银行业为何这么赚钱?
那么,中国银行业利润高是因为利息差大吗?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否认了这一说法,他表示,从国际水平来看,中国银行业利息差处于中游水平,并不存在所谓利差大导致利润高的问题。

他总结,中国银行业利润高有两方面的原因:
一是银行业盘子总量大,基数大、利息差稳定,利润额高。
二是和前几年银行业利润易上难下有关。因为,银行业利润一旦下降,将对其声誉会带来不良影响。
此外,中国的银行业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。这种垄断地位又表现在两个方面:
第一,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无论在存款市场上还是在贷款市场,都占据着极高的市场份额,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相对于企业的卖方垄断地位,使得它们有能力提高贷款利率;它们相对于存款人的买方垄断地位,又使得它们具有压低存款利率的能力。
第二,公司债券无疑是贷款和存款的良好替代品。在债券市场发达的市场条件下,如果银行把贷款利率定得过高,企业有可能转而发行债券而不是向银行借款;如果存款利率过低,居民则有可能购买债券而不是把钱存入银行。因而对银行构成极大的竞争。相对于美国,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规模要小得多,这无疑将强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。(第一财经日报)
>>追问
银行业利润这么高合理吗?
有一种说法认为,银行业很重要的一项收入是依靠存贷之间的利息差额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银行赚得是老百姓手中的钱。
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,本质上,银行与各类工商企业一样,它的重要目的是获取利润。企业对赢利的追求,是对股东负责的一种态度,是正常的市场行为。
此外,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壮大,也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因此,判断银行业利润是否合理,在某种程度上要看其是否真正服务了实体经济。
在三家银行业绩报告中,无一例外,均提到了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
工商银行表示,牢固树立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理念,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局,做好金融服务的文章。
建设银行表示,一直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,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农业银行表示,服务实体经济是本行的天职和宗旨,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、国家重大战略、乡村振兴、污染防治、全面开放新格局,农行做了很多工作。
的确,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回归本源的必然要求。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也指出,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,好于预期。我们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,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
谈及当前金融强监管,宗良认为,要处理好监管与流动性之间的平衡。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,金融强监管,银行的利润率水平以及盈利增长速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。
>>争议
银行成最赚钱行业并非好事
经济活则金融活,经济兴则金融兴,这句话不假,但500强排名结果却让理想与现实发生强烈碰撞,并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,即金融活实体经济衰,金融强实体经济弱,这种结果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;且更让人对银行利润过高、过多产生不少担忧或困惑。

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?其实很简单:一是银行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上没有尽心尽力,对经济效益不理想的实体企业敬而远之,缺乏支持兴趣;或干脆退避三舍,甚至与实体企业断交的银行不在少数,使实体经济融资难、融资贵现状无法根本改观,也使实体企业经营难以做大做强,效益难以提振。二是金融监管机制存在漏洞,监管力度不到位,致使银行大量信贷资金力转向空转套利领域,各种乱收费、乱提高贷款利率等违规经营突出,银行信贷资金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化、虚拟化,资金脱实向虚相当严重,在这种资金流向语境下,银行自然是大把地赚钱,而实体经济则日渐式微,整体经济效益不断下滑成了不可避免之事。三是我国产业政策存在一定问题,对全社会形成一种“重服务轻实业”的不良倾向,且对实体扶持政策处于滞后状态,致使以银行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利润猛增,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企业利润大幅下降。
银行赚钱过多,等于侵蚀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利润,这并非好事,它只会让实体经济在社会平均利润分配中的能力不断下降,影响中国实体经济整体恢复性增长;而银行赚钱过多,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经营指导思想背离,会促使部分银行机构偏离经济正轨,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虚拟泡沫产业领域,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。尤其是,这种利润分配结局,会对全社会产生错误导向,让不少实体经济无心实体经营,这对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带来严重影响;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大量社会资本热衷办银行金融机构,加剧全社会乱办金融的冲动,导致全社会金融生态的恶化。近年我国出现的各类乱办金融现象如P2P、现金贷、校园贷等热潮与此因素有很大关联。
>>改革
全球传统银行业瘦身进行时
德意志银行管理委员会将寻求在2022年底削减零售业务至不超过6000个岗位;2月份,澳大利亚四大银行之一的澳洲国民银行(NAB)也宣布大幅度裁员6000人;其他三大银行也将在近期开始大幅减员。有业内人士预计,2018年澳四大银行将缩编岗位两万个!这并不是个例,因为全球银行业都在缩减人员,瑞信银行宣布今年内将在全球范围裁员5000人;花旗银行预计10年间欧美银行将裁员30%,170万人将受到影响……一向被誉为“金领职业”的银行人员也开始遭受被裁的噩梦,但这次不是因经济危机的来袭,而是在全球经济处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,传统银行因受到金融科技、互联网金融等新科技迅猛发展所造成的冲击而不得已的瘦身之举。
确实,随着金融科技、互联网技术发展,日常消费支付、转账通过智能手机、网上银行等即可一键搞定。君不见,很多ATM机已少有人问津,即便在银行网点内,也难见以往人满为患的境况。储蓄、缴款、理财等诸多业务都可以不通过实体银行,而是以在线方式完成。

据统计,近5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支付(包括网上支付、电话支付、移动支付)交易量均实现较快增长。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,2017年三季度,银行业共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19亿笔,创历年新高,是2013年季均交易笔数(约64亿笔)的3.4倍。并且,网络支付中的移动支付发展最快,近5年银行业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在网络支付业务中的占比由6.5%大幅升至43.9%。
另外,根据联合国旗下“无现金联盟(BetterThanCashAliance)”2017年发布的报告,中国在2010年以前仍是高度依赖现金的社会,当年零售消费中使用现金交易的占61%,网络支付仅占3%。联合国报告预测,到2020年中国现金支付的比例将进一步降到30%。而这正是导致近期一些银行相继关闭数百家网点的原因所在。部分银行职员日子非常难过,仅平安银行2017年即裁员6000多人。
中国银行业的变化也是全球银行业巨变的一个缩影。传统的储蓄、支付、转账等低技术含量业务正大量转移至在线或移动网络,致使银行网点和ATM机受冷落,逐渐闲置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利用率,于是去柜台化、轻资产化成为银行业发展的趋势。